重磅!重庆造“纳米时栅”走出实验室迈入产业化自发自收电磁波 可观测千万公里外的小行星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能级大幅提升重庆启动选育“全能”低损水稻品种推动车路云一体化“中国方案”在渝落地西部首家!渝企获批生产肿瘤靶向疗法药品
第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重磅!重庆造“纳米时栅”走出实验室迈入产业化
自发自收电磁波 可观测千万公里外的小行星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能级大幅提升
重庆启动选育“全能”低损水稻品种
推动车路云一体化“中国方案”在渝落地
西部首家!渝企获批生产肿瘤靶向疗法药品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02 月 16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面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重庆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能级大幅提升
——相关市级部门、区县及企业负责人谈高质量干好市委“一号工程”③
重庆日报记者 夏元 张亦筑 黄光红

  重庆市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作推进大会提出,要推动全市产业能级大幅跃升,促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初步形成。到2027年,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取得重大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大幅提升,全市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8%,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0%。重庆如何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能级大幅提升?

  市科技局局长明炬表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在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建设中抓好科技创新,是一道必答题。近年来,我市科创中心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但仍然存在高端创新资源比较缺乏、创新型产业和企业规模不大、关键核心技术亟待突破、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不活等不足。

  明炬表示,要解决以上不足,我市给出的“破题之法”是大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能级大幅提升,为新时代新征程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提供强大科技支撑。为此市科技系统将做好“4个加快”——

  加快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把智能科技、生命健康、绿色低碳三个科创高地作为战略主攻方向,积极谋划国家实验室,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提质发展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和广阳湾智创生态城等。

  加快提升产业竞争优势,实施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行动,形成“点、线、网、面”成果转化体系,推动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加快扩大科技开放合作,深入推进川渝协同创新,实施高水平科技人才集聚行动。

  加快营造一流创新生态,实施科技体制改革攻坚,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汇聚,探索校企、院企科研人员“双向流动”,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发展。

  永川区委书记张智奎表示,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今年永川将从“着力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着力发展数字经济、着力构建服务业新体系、着力发展现代高效特色农业”这四个方面“做文章”。

  在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方面,永川将高标准推进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发展壮大汽摩、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智能家居及材料、特色消费品等5类支柱产业,创新培育生物医药及大健康、新能源、民用航空等3类新兴产业,形成一批百亿级千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再造“两个永川工业”。

  在发展数字经济方面,永川将瞄准“西部数字经济高地”这一建设目标,聚焦数字文创、自动驾驶、服务外包等产业,抢占新赛道、培育新优势,形成千亿级数字产业集群。

  在构建服务业新体系方面,永川将加快培育工业设计、科技服务、金融服务等产业。

  在发展现代高效特色农业方面,永川将持续壮大“3+1”农业产业体系,做大做强茶叶、食用菌、特色水果等优势产业,在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市经信委副主任杨正华表示,重庆传统制造业提质增效,要在抓好传统支柱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稳住基本面的同时,抓好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形成新增长点,是今年全市工业经济尤其是制造业发展的重头戏。

  制造业是重庆的“家底”,全市经信系统将通过施行一揽子提质增效行动,大幅提升产业能级,促进产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巩固制造业“家底”。

  在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将通过实施研发机构倍增计划,形成“产业研究院+产业园区+产业基金”科技型企业生成体系,实施一批智能化改造项目,认定一批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一批绿色企业、绿色园区,推动更多传统企业“上云用数赋智”。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方面,将全面启动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集群建设,同时持续实施软信产业“满天星”行动,带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特色进一步凸显,建成国内首条12英寸电源管理芯片晶园线、入围全国柔性显示五大城市。智能装备、先进材料等领域新增点不断涌现,2022年,工业机器人、聚酯材料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0%和一倍以上。

  “我们将力争用5年时间,推动全市传统支柱产业质量效益进入全国前列,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迈上万亿级。”杨正华表示。

  长安汽车执行副总裁陈伟说,要大力推进川渝汽车产业优势互补。目前在长安汽车全部800多家配套企业中,川渝两地配套企业有200多家,占比超过三成。比如在成都都市圈,长安汽车每年从当地配套企业采购零部件的金额就达到200亿元左右。

  在研发上,长安电池开发团队就三元电池的关键技术环节,与四川企业进行多番交流。陈伟表示,重庆整车品牌众多,整车制造业实力雄厚,但在电池材料、电池包等新兴领域的本土企业体量较小。相比之下,四川新材料、动力电池、电子信息和软件产业等优势突出,尤其是智能网联汽车检验检测平台、信息安全等领域具有优势,两地可以此形成很好的互补。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